期刊简介

  《特别健康》杂志原由省卫生厅主管,已创办20多年,曾创下单期发行近20万份的辉煌。本刊主要介绍世界医学前沿进展状况,报道我国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医学新理论,总结临床经验,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

  《特别健康》本刊以广大医护工作人员为读者群,用医学的科学理论和临床技术指导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实践,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学术交流的平台,致力于全面提高医师的综合素质。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 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部门: 《特别健康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685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852/R

邮发代号: 38-16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特别健康杂志
  • 杂志名称:特别健康杂志
  • 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主办单位: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2095-6851
  • 国内刊号:42-1852/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特别健康杂志2017年第3期文章
  • 冲破阻力上电大

    1982年,我在甘肃天水拖拉机厂任宣教科长,那年已41岁.厂里有近两千人.一天,几个青年工人风风火火地闯进办公室,给我一份《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简章》,问:“我们都有上大学的梦想,厂里能办一个汉语言文学班吗?”他们不知道,上大学,也是作为转业军人的我多年的梦想.......

    作者:张云 刊期: 2017- 03

  • 车马店的杏子姑娘

    40年前,我18岁.毕业之时,正是如火如荼的农历七月.拔小麦大干一场后,便是场面上的活儿了.我这个文不成、武不就的书生,在场面里到处碰壁,出于无奈,只好找队长求做车马营生.队长同意了,我便跟着老车豁子杜头,几天厮混下来,熟悉了车马营生的套路.十几辆三套马车,一路拉炭,半个月装卸一回,剩余时间都在路上.车马营生有三部曲:打尖、住店、插车.......

    作者:陈珍 刊期: 2017- 03

  • 让人落泪的老座钟

    我家有台座钟,说老不算老,有44年的历史,是响当当的老名牌.它的款式,如同某些邮票一样,可以说是“绝版”.特别不可思议的是,44年中,它从未出过一次毛病,没进过一次修表店,每天四平八稳地正常走时、正常打点.当年工人的活儿干得真叫绝,有位老技术员来我家串门时看到这钟,这样评价:能做出这等成色的产品,没有上等的技术、上好的用料、上乘的人品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有一点含糊,出的就不是极品,别说平平安安走44......

    作者:蒋学申 刊期: 2017- 03

  • 救命药的故事

    我的父亲是医生,“文革”中被冠以“修正主义分子”和“资产阶级技术权威”两顶帽子,关进了“牛棚”.我赴“三线”的头一天晚上,父亲被特许从“牛棚”里回来为儿子送行.与母亲的眼泪和絮叨不同的是,父亲只交给了我一包药(有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黄连素、痢特灵等等).父亲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告诉我:“你一定要把这些药带上,肯定会用得着.”稍加沉吟,他又说:“这些药你一定要保管好,不要轻易示人,关键时刻这些药会救......

    作者:卫建平 刊期: 2017- 03

  • 知青碎片

    当知青插队时,会有乞丐在窑洞外走过.知青养的狗像警卫,汪汪吠走他们.不久以后,知青窑洞前不再有乞丐经过.某日,村里的老乡过生日,请我去他家做客.陕北农家吃饭,一般情形是蹲在院里捧着一只大碗,或粥或面汤,呼呼拉拉了事.正式的吃饭在炕上,火炕中间摆一矮桌,大家盘腿围坐在一起.男人坐在里面,女人倚着炕沿,一条腿曲坐在炕上,另一条腿支撑在地上.......

    作者:叶延滨 刊期: 2017- 03

  • 三块两毛钱的恩情

    我是家中老大,有3个弟弟妹妹.1965年我上小学后,每天起床后就得忙着扫地、洗屎尿片.没有早饭吃,上学还经常迟到.一天上午,第一节课下课后,班干部马淑芳注意到我闷闷不乐,问:“你怎么迟到这么久,吃早饭了吗?”我红着眼圈答道:“我从来没有早饭吃.”......

    作者:倪灵芝 刊期: 2017- 03

  • 三叔的彩礼

    “人家娶媳妇时可是花了两万元钱彩礼的,你能和人家比吗?”每次村里人聚在一起喝酒时,大家都会拿这句话揶揄三叔.三叔是在二十多年前结的婚.那时候结婚,男方给女方所谓的“彩礼钱”,不过就是几套衣服或者几匹布料,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聘礼,满打满算也不过两三千元.那时候,每个人的月收入也不过几百元,即使不吃不喝,一年也赚不了一万元.所以,用村里人的话来说,三叔这媳妇娶得可真是“贵上了天”.......

    作者:张群燕 刊期: 2017- 03

  • 三条腿桌子

    过去提到农村,给人的印象就一个字:土.比如土地、土路、各家的土草房、烧饭的土灶等.按说农村有的是木材,你看那个“村”字,就是木字旁的.然而那个年代木材奇缺,买木材不光要钱,还得有木材票.说句不怕丢人的话,我家连吃饭的桌子都没有,吃饭时每人盛碗饭,就找个合适的地方一蹲.......

    作者:许世孝 刊期: 2017- 03

  • 独享分享共享

    1976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承德地区“五七干校”.干校远离市区,三面是菜地,背后是座庙.那年共分去我们十个男学生,十条光棍.过了一阵,熟了,大家说庙里的五百罗汉可以终身不娶,咱们不行,得搞对象呀.......

    作者:何申 刊期: 2017- 03

  • 年年送来两吨煤

    回乡下老家,刚进门,母亲就说,你奎叔又送来两吨煤.奎叔是同村的,姓张,我父亲在世时,同他很要好.那年,奎婶刚生了孩子,正是冬天,家里没煤.我父亲见了,就扛了家里两袋煤,送上门去.五年后,父亲去世,也是在冬天.丧事办完后,家里一点煤也没有了.奎叔来了,推着一个小车,车上是四袋煤,说,别急,有我家烧的,就有你家烧的.后来才知道,为了那些煤,奎叔去了二十里外的一个煤矿,在矸石山捡了大半个月.......

    作者:曹春雷 刊期: 2017-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