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特别健康》杂志原由省卫生厅主管,已创办20多年,曾创下单期发行近20万份的辉煌。本刊主要介绍世界医学前沿进展状况,报道我国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医学新理论,总结临床经验,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

  《特别健康》本刊以广大医护工作人员为读者群,用医学的科学理论和临床技术指导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实践,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学术交流的平台,致力于全面提高医师的综合素质。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 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部门: 《特别健康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685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852/R

邮发代号: 38-16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特别健康杂志
  • 杂志名称:特别健康杂志
  • 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主办单位: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2095-6851
  • 国内刊号:42-1852/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特别健康杂志2017年第7期文章
  • 少年遇贵人

    饼里的学问1970年,我中学毕业,被分配在右安门桥头儿的“北京汽车修理四厂”炊事班做饭.张树勋是食堂的管理员,年近50,胖大,面黑且凶.一天,几位师傅正教我“卷大炮”(用报纸卷烟叶抽),他见了大骂:“还有良心吗你们?憋着毁了人家孩子!你小子才多大?混到哪天算一站?要是我儿子,非抽你不可!以后不准瞎胡混,给我学真本事!”这醍醐灌项的一骂改变了我的一生.......

    作者:步雄 刊期: 2017- 07

  • 一捧家乡的土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公社忙来大队,这是我三十多年前从军的地方,这个地名的全称我是三十多年后才知道的.这里的山光秃秃的,出门便是戈壁滩,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小风不断大风时有,气候恶劣.初来乍到,我们这些新兵有的嘴巴上起了水疱,裂口子,拉肚子,尤其来自南方的战友,因为习惯不了当地干燥的气候,有几个时不时地流鼻血,连长报告了团卫生队,医生住在连里,每天为流鼻血的战友输液.......

    作者:许双福 刊期: 2017- 07

  • 白高粱面元宵

    那年正月十五,正值“文革”时期,村里大搞“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把元宵节说成是旧风俗,不让过元宵节.我娘就偷着用白高粱面做元宵,过了个欢喜的元宵节.我娘将白高粱面掺榆皮面和好,抓起一小块和好的面,放在手心里,两手心相对揉搓,揉成小圆球,然后两手按压,将小圆球压成小圆饼,在小圆饼上放一点红糖,像包菜团子似的,把红糖包起来,再在手心里轻轻地揉成小圆球,一个核桃大小的元宵就做成了.......

    作者:陈景起 刊期: 2017- 07

  • 两千元全送亡友妻

    我有一个舅舅,是母亲的表弟.他年纪轻轻的,就走了北荒.所谓的走北荒,就是从我们家乡那样一个末等小站坐上火车,往北,再往北.到了哈尔滨,再往北,具体到什么地方,我就说不清了.我那时很小,只觉得母亲他们那几天总是慌慌的,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直到舅舅走,大家都去村口送,我才明白,一个人的远行,对他的亲人来说,是多么伤感的事情.......

    作者:于德北 刊期: 2017- 07

  • 嫁给有趣的男人

    我的父亲是一个木匠和泥匠.母亲想养鸡了,父亲就用木头给她做一个鸡笼,鸡的粪便和栖息处自动分离.闸门设计得非常巧妙,鸡可以自由出入,偷鸡贼却没有任何办法.母亲想种菜了,父亲花几百块钱买来一些管道,做一个地下排水系统,直接把家里的水和粪便排到菜园的池子里面.粪便和家庭用水被分别导入两个池子,母亲可以毫不费力地在菜园取水种莱.......

    作者:桌子 刊期: 2017- 07

  • 我和妻子互相吹捧

    妻子在银行管理金库,工作很忙,下班后又上“家务班”,洗衣做饭.每到冬天,她的手冻得像包子,皮肤像树皮.我长期在基层工作,与妻子聚少离多.每次从乡下回家,见她繁忙的情形,心中感到不安,开始学着做家务.她却说:“你在乡下也累得够呛的,再说哪有男子汉大丈夫在家中打柴烧火的?”我说:“男女平等,家务共同承担.”......

    作者:陈世高 刊期: 2017- 07

  • 老窝瓜大战芦花鸡

    母鸡吃了窝瓜花老孙头在我们大院里学问大,会外语,家里常来外国人.老孙头门前有一块空地,他在这块空地上种菜,种的老窝瓜多.夏天到来的时候,这些老窝瓜开花了.路过他家的街坊们,都会羡慕地说,老孙头家今年的老窝瓜肯定能结不少,够他们娘儿俩吃一气儿的了!那时人们真是饿疯了,看到什么都能想到吃的.......

    作者:肖复兴 刊期: 2017- 07

  • 生命的韧劲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普希金的一首诗在中国十分流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现在读来,像是“心灵鸡汤”.但对于经历了动乱年代的人,读它却别有一番滋味.......

    作者:朱辉 刊期: 2017- 07

  • 他们死了我还活着

    我的部队在哪里我1929年出生,湖北省建始县茅田乡封竹坦村人,抗美援朝老兵.我的部队在哪里呢?我怎么可能不想回部队去看看?问题是我不知道部队在哪里.没有人告诉我部队还在不在.我还记得他们.李朝松这个人我记得清楚.他就是李家湾的人,我们封竹大队隔壁的.那年我们一起去当兵,他后来当了班长,我当了机枪兵.我没死,他死了.从朝鲜回来后,我复员回到茅田,还去了李家湾,找到李朝松的老家.......

    作者:李廷山 刊期: 2017- 07

  • 母亲的记事本

    周末回母亲家,又看到那本记事本.这本子我很熟悉,当年它曾是我家珍贵的一个本子,因为它记录的内容很特殊.当年的情话本子的扉页上是父亲写的类似于毛主席潇洒笔迹的钢笔字:新的生活从此开始了,在新的道路上会怎样呢?不是不可想像的了.在新的生活中,应将自己的生命交予我慈祥的母亲——党,哪怕要我的宝贵生命都是无比高尚服从,好了,看,初升的太阳另放光芒!......

    作者:姜少杰 刊期: 2017-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