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特别健康》杂志原由省卫生厅主管,已创办20多年,曾创下单期发行近20万份的辉煌。本刊主要介绍世界医学前沿进展状况,报道我国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医学新理论,总结临床经验,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

  《特别健康》本刊以广大医护工作人员为读者群,用医学的科学理论和临床技术指导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实践,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学术交流的平台,致力于全面提高医师的综合素质。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 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部门: 《特别健康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685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852/R

邮发代号: 38-16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特别健康杂志
  • 杂志名称:特别健康杂志
  • 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主办单位: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2095-6851
  • 国内刊号:42-1852/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特别健康杂志2017年第11期文章
  • 救命的袜子

    我的童年,饥饿、寒冷、疾病伴随着我.一场大病刚好,冬天又到了.冬天很少下雪,可是地上常有霜.我没鞋穿,只好打赤脚,结了霜的地能直接凉到骨头,每一步都疼痛难忍.不管天有多冷,地有多凉,我必须出去,不提水没有喝的,不讨饭没有吃的.我把猪肝色的双脚用稻草裹起来,再拿草绳缠上,拖着竹竿防狗.这种“草鞋”不禁穿,走不了多远稻草就散了,我还得光脚板踩在地上.......

    作者:黄兴蓉 刊期: 2017- 11

  • 十元钱改变我的命运

    我14岁那年初中毕业,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市五中.在别人家里,这是天大的喜事,可是在我家,却成了天大的愁事.当时,我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母亲病重,长年卧床不起.两个妹妹还小,全家五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劳力,种着几亩贫瘠的土地,每年的收成只能勉强填饱几张嘴,不可能供我继续读书.......

    作者:黄宁斌 刊期: 2017- 11

  • 在冷眼中实现志向

    那一年,生产队长扣我“四类分子”父亲工分时的凶样,就如刀刻在我心上一样.父亲为生产队养猪,母猪不懂照应它的孩子,一个翻身不慎压死两头仔猪.父亲因此得了好一顿训斥,并被扣了十天工分.看着父亲在队长面前的可怜样儿,十多岁的我立志,长大后要当个跟大队长一样大的官,再也不怕生产队长来欺负我的亲人!......

    作者:王顺法 刊期: 2017- 11

  • 十年追梦

    40年前,我参加了77、78级两次高考.77级未被录取,78级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圆了大学梦.字典当老师对我而言,考大学是梦想,更如做梦.我实际上只读了一年不到的初中,后来也与“文化”不沾边——1969年初投亲插队,因成分问题,我种地十年,成了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作者:华子 刊期: 2017- 11

  • 我当临时代课教师

    1983年7月,我高考落榜,蹲在家里,羞于见人,整天闭门不出,不是睡懒觉就是闷头看书.当然,看的已不是高中课本了.村主任王守西来到我家,说,寺沟村小学的一位老师去师范进修,缺一个代课教师,你去不去?我正闲着,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王主任说,你去代课,村上很穷,没多少钱,一月给你10元,全年120元.我说,工资多少无所谓,我就是闲得慌.村主任让我第二天就上班,说完就转身走了.......

    作者:王卫权 刊期: 2017- 11

  • 那些年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在夏天.按阳历,热的7月初.正是考试的关键时刻.小时候过生日,老是紧紧张张的,弄得我很不愉快.好几次,过完了才想起来,就缠着妈妈要补,妈妈便笑嘻嘻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生日礼物给我,差不多那总是一本精美的图书、一支新的笔或是一个笔记本.......

    作者:张抗抗 刊期: 2017- 11

  • 隔着四十年的月光往回看

    我曾是被裹卷在中国两波历史大潮里的水滴:一波是上山下乡,2300万青年从城市到乡村大迁徙;一波是1977、1978年两次高考,1180万青年奔向考场,与分别只有5%和7%的录取率拼死一搏.半年里两次高考我都参加了.在被打入属于95%的失败大军后,我又咸鱼翻身,成了下一年7%的幸运儿之一.......

    作者:余云 刊期: 2017- 11

  • 皮鞋·鳝丝

    我第一次到上海,是1984年,大概是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举办“《小说界》第一届文学奖”的颁奖活动,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荣幸获奖,我便得到走进这座大都市的机缘,心里踊跃着、兴奋着.整整二十年过去,尽管后来又到上海几次,想来竟然还是第一次留下的琐细记忆为经久,耐咀嚼.面对后来上海魔术般的变化,我常常有一种感动,更多一缕感慨.......

    作者:陈忠实 刊期: 2017- 11

  • 母亲的小道理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家里小孩多,政府给了我们家一点儿粮食补贴,补了五至十斤粮食.月底的后一天,家里一点儿粮食都没有了,母亲就拿着饭盆将几个空面粉袋子一边抖一边刮,刮出了一些残余的面粉,做了疙瘩汤.......

    作者:梁晓声 刊期: 2017- 11

  • 难忘拍摄《英雄儿女》

    1953年初秋,我从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毕业.当时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急需演员,我便被分进“东影”,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职业电影演员,从此开始了电影表演生涯.进入电影厂几个月后,我首登银幕,参加了故事片《沙家店粮站》的拍摄,随后连续参加了《董存瑞》《妈妈要我出嫁》《寂静的山林》《悬崖》《女社长》《并肩前进》《黎明的河边》《展翅高飞》《复试》《草原展曲》《海上神鹰》......

    作者:刘世龙;王高岩 刊期: 2017- 11